2025年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如期而至,今年的全球主题聚焦“修复土地,释放机遇”,而我国则强调“科技治沙,生态惠民”。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实践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在广袤的荒漠化地区,智能监测系统正全天候运转,成为生态治理的“数字哨兵”。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气象监测站实时记录风速、温湿度变化,库布其沙漠的土壤传感器精准反馈水分动态,燕山山脉的遥感卫星则持续扫描植被覆盖情况。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汇聚至生态监测平台,为科学治沙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国家生态安全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连续20年持续缩减。这一成果的背后,是268个自动化监测站点、高分卫星遥感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模型的协同作用。生态专家指出,精准监测不仅提升了治沙效率,还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荒漠化逆转的发展中国家。
在技术应用层面,我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荒漠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无人机巡护系统每日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实时回传沙地变化影像;AI沙尘暴预警模型能提前72小时预测沙尘动向,准确率超过90%;土壤墒情智能调控系统则根据实时数据优化灌溉方案,节水效率达40%以上。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让荒漠化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重点治理区域的监测网络各具特色。黄河“几字弯”地区的水文监测网实时追踪地下水位波动,科尔沁沙地的植被恢复评估系统精确计算固沙效果,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移动监测站则动态跟踪沙丘移动趋势。新疆和田的智能监测平台尤为典型,它整合了气象站、土壤传感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数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评估体系,为当地红枣产业的稳产高产提供了科技保障。
目前,我国已建成26个荒漠生态定位观测站、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并部署了38套移动监测设备和5颗专用生态监测卫星。这一庞大的监测网络不仅服务于国内治沙工程,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案。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科技监测正在重塑我国的生态治理模式,让“沙退绿进”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