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资源部近日在西藏启动了一项开创性的科学考察——首次对海洋性冰川进行系统性航空探测。这项调查将采用最先进的航空探测技术,重点研究藏东南地区海洋性冰川的形成机制与消融规律。

本次科考的首个观测点选定在仁龙巴冰川。该冰川作为藏东南地区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具有较好的可接近性。科考队员可以直接踏上冰川末端进行实地测量,为航空探测数据提供地面验证。
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海洋性冰川是指在高山或极地地区长期存在并具有流动特性的天然冰体。这类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区域,具有降水充沛(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温度相对较高等特点。我国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地区。
西藏自治区拥有全国45%的冰川资源,其中仁龙巴冰川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冰川的形成需要三个关键条件:高海拔的低温环境、充足的固态降水以及适合的地形条件。
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低于零度,比同纬度地区低15℃左右。同时,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和西风带带来丰沛的降雪。加上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等高大山系的存在,为冰川发育提供了理想场所。
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此次科考的最大亮点是采用了直升机搭载的先进探测系统。与传统的地面探测相比,航空探测具有以下优势:
1. 作业范围广,可覆盖整个冰川区域
2. 受地形限制小,安全性高
3. 探测效率显著提升
4. 成本相对较低
科考团队在轻型直升机上集成了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仪和冰雷达系统,构建了完整的山地冰川厚度探测平台。这套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冰川的三维成像和厚度测量。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专家表示:"海洋性冰川含水量高,传统钻探方法效率低下。航空探测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面测量,实现冰川厚度的精准计算。"
此次科考将为我国冰川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水资源评估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标志着我国冰川研究进入新阶段。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