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安全法规体系完善,监管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制定了专门的核安全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规体系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已全面覆盖核能开发利用的各个领域。同时,我国核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监测展了解到,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宇宙射线、土壤、空气、食物和水等都含有一定的辐射。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李治国表示,我国核设施周围的辐射环境水平一直保持良好。我国已形成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重点核设施周边辐射监督性监测网络,其规模为世界之最。多年监测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天然环境辐射本底调查相比,我国核设施周围的辐射环境没有明显变化。
核安全工作者们全年无休,坚守岗位,守护着核安全。他们被称为核电厂的“看门人”,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核安全“守夜人”。他们每天都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核电厂的主控室、厂房等,排查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会及时督促核电厂整改,对涉嫌违法违规的问题进行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罚建议。他们全年24小时应急值守,确保在出现异常和事故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监督响应。
环境监测展了解到,核安全监管部门以打造“独立、专业、严慎、高效”的监管机构为目标,坚决扛起核安全监管的使命和责任。他们持续培育监管人员“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保持勤勉态度,不断完善核安全监管知识管理和人员培训体系,提升监管人员业务能力。我国核电运行多年来保持了良好安全业绩。
我国坚持完善法治、依法治核。核行业的重要理念“安全和质量是干出来的”被写入法规。我国的核安全法规体系既接轨国际又符合国情,已覆盖核能开发利用各个领域。核安全监管部门积极督促各核电集团、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和建造单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相关要求,确保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实现高水平核安全。近年来还创建了新的机制,使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经验快速共享、监管效率有效提升。
核安全监管部门从严审评许可监督,对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零容忍”,确保了监管的刚性和力度。他们还积极推动核安全文化培育工作,发布相关文件,建立核安全文化培育机制,切实增强全行业的核安全意识和素养。
我国国家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立了1835个监测点,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边境口岸、核设施周边以及其他重要边境地区。此外,各省(区、市)还建设了点位更多的省控网。在核电厂等重要核设施建立了监督性监测系统。从监测数据看,多年来我国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