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环境监测研究团队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了有机质分子形态变化对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规律。这项创新性研究为预测土壤油污扩散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已刊载于国际权威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土壤中的微小颗粒物是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媒介,其表面特性直接影响着石油烃等有害物质的迁移距离。其中,腐殖酸分子的空间排布方式(即吸附构型)是决定污染物扩散能力的关键因素。虽然学界已知腐殖酸能增强颗粒物迁移性,但其分子形态与污染物协同迁移的量化关系一直未能破解。
"我们创新性地建立了分子构型-表面特性-迁移性能的三维关联模型,"课题组长、副研究员张明表示,"通过微观尺度观测发现,在清洁土壤中,腐殖酸分子呈平铺式吸附;而一旦接触石油污染物,其分子构型会转变为直立状态。"
研究显示,石油烃分子会抢占颗粒物表面的活性位点,这种"占位效应"虽然减少了腐殖酸的吸附总量,却意外地延长了其电化学作用范围,最终增强了污染物的迁移能力。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研究团队首次观察到污染物与腐殖酸在颗粒表面形成的"三层架构":紧密吸附层、稳定过渡层和动态迁移层,这种特殊结构大幅提升了污染物的扩散效率。
专家指出,该研究从分子环境化学角度破解了石油污染扩散的奥秘,所建立的量化关系模型将显著提升污染预警的准确性。"这项成果不仅为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新工具,更为开发精准的污染防治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张明强调。未来,基于该研究的预测模型有望应用于土壤环境保护和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