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旨在通过创新监管机制,有效遏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和检测造假行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展了解到,机动车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将采取差异化监管策略,重点管控重型柴油车和机动车检测机构,对排放稳定达标的车辆适当放宽检测频次,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环境治理。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首次提出"货车分类排放检测制度"。3.5吨以上柴油货车安装远程监控终端后,若全年排放数据稳定达标,经省级环保部门认定可免于当年度上线检测。
在规范第三方检测机构方面,新规建立了更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检测机构和维修单位实施全流程监管,提高软硬件配置和环保审查标准。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机构,如涉及刑事犯罪、多次违规或大规模造假等,将依法撤销其检测资质。
环境监测展了解到,为提升监管效能,新规强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和智能分析技术,构建AI监管模型,实现对超标车辆、造假行为的精准识别和溯源追责。同时加强遥感监测设备维护,规范超标排放证据采集流程。
"我们将充分发挥数字化监管优势,在减少对企业干扰的同时,提高环境执法效率。"该负责人强调,新规的实施将推动机动车环境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