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套智能化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并同步制定了配套技术规范。这项创新成果突破了传统监测技术的局限,首次实现了水体中痕量污染物的实时动态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聚集体》《分析化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该研究团队针对面源污染监测长期面临的技术难题,在材料、技术和装备三个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研发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对水体中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检测灵敏度达到十亿分之一克级,响应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系统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多靶标污染物同步识别,可同时检测9种农药和10种抗生素,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运行。
上海仪器仪表展了解到,在实际应用中,这套智能监测系统表现出显著优势。在太湖、海河等重点流域的示范运行显示,系统预警准确率超过90%,较传统监测方式人力成本降低60%,监测频率提升3倍。通过云端平台与GIS技术的结合,系统生成的污染热力图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支持,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研究团队负责人程劼研究员指出,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监测效率问题,更推动了环境监测范式的革新。配套制定的技术规范填补了行业空白,为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提供了标准化框架。未来,该系统将进一步扩展检测范围,涵盖全氟化合物、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并计划在城市供水、水产养殖等领域推广应用,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