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5年6月4-6日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5年6月4-6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热点 »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自我国城镇水务行业由事业管理转为企业化运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之后,不断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等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城镇水务行业公用设施的建设,促使城镇水务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行业绩效水平的稳步提升。但随着我国城市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城镇供水行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在本文探讨一下城镇供水行业、水处理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城镇供水行业概况

 

依据《中国城镇水务行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600多个供水单位,其中国有企业占比50.96%,独资企业占比42.20%,事业单位占比8.76%。其他为民营企业占比6.05%,中外合资企业占比4.30%,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等其他形式的为38.69%。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城镇给水技术应用情况

 

依据2019年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对我国298个自来水厂(其中规模10万立方米/日以下的中小型水厂占64.9%,规模10万立方米/日以上的大型水厂占35.1%,水源水质基本为ii~iii类)进行给水处理工艺样本调研,现对水处理工艺应用情况统计如下:

 

1、预处理工艺应用情况

 

采用化学预处理的自来水水厂占93.5%,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分别仅占2.2%和4.3%,可以看出目前预处理工艺还是以化学预氧化最为普遍。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2、深度处理工艺应用情况

 

有67.9%的自来水厂采用了臭氧活性炭工艺,3.8%的自来水厂采用了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22.6%的自来水厂采用了膜处理工艺,另有5.7%的自来水厂采用了活性炭+膜处理的联合处理工艺。可以看出,当前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还是以臭氧活性炭为主,但膜处理的应用已有相当规模。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3、消毒工艺应用情况

 

有39.8%的自来水厂采用了液氯消毒工艺,37.0%的自来水厂采用了次氯酸钠消毒工艺,22.9%的自来水厂采用了二氧化氯消毒工艺,仅有1家自来水厂采用紫外消毒工艺。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4、地下水处理工艺应用情况

 

67.4%的自来水厂采用了常规处理工艺,21.7%的自来水厂采用了除铁除锰工艺,另有10.9%的自来水厂采用直接消毒处理。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5、污泥处理工艺应用情况

 

污泥处理工艺采用离心机进行污泥脱水的占57.8%,采用自然干化的占29.8%。

 

我国城镇供水行业、技术应用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城镇供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城镇供水技术理念发展趋势

 

①供水分类处理。可以将城镇用水划分为饮用水和非接触类用水,饮用水采用高标准、先进的处理方法处理;非接触类用水采用中水回用的方式,一方面减轻饮用水资源压力,节省处理成本,另一方面做到废水循环利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②加强雨水利用。雨水利用可以直接增加水资源供水量,环节城市供水供需矛盾,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措施;雨水利用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补充地下水防止地下漏斗扩大和地面下沉;雨水利用减少了城市雨水的外排量,直接减少了雨水径流挟带的污染物数量,使得进入城市水体的面源污染大为减少,促进了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2、城镇供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水处理技术普遍采用化学或生物水处理方法,具有占用土地资源多、效率低下、可能造成水体二次污染风险等缺点。伴随城市对用水无论是量还是质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城镇供水处理技术一定会朝着低碳、环保、低成本、低占地资源方向发展,如静电水处理技术、双膜法、人工湿地法等。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665 3755

  • 项目合作

    +86 21 3323 1316

  • 市场合作

    +86 21 3323 1434

  • 参展咨询

    +86 21 3323 1336

主办机构
  •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 中华环保联合会
  • 中节能
  • 上仪协
  • 上海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 主办机构
  • infoma
协办机构
  • 协办机构-荷祥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13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