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展

2024上海国际环境监测与过程控制展览会

INTENV CHINA 2024

2024年6月3-5日

上海 | 国家会展中心(虹桥)

距离开展

26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热点 » 大数据 云部署……各地“智慧应急”来了!

大数据 云部署……各地“智慧应急”来了!

聚焦“智慧应急” 加速业务创新
 
——全国“智慧应急”建设现场推进会侧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11月6日至7日,全国“智慧应急”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交流工作经验,谋划“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思路和任务,研究部署“智慧应急”建设工作。
 
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部党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全国应急管理系统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同心协力,借助信息化东风,推动基础设施逐步建强,监测预警基本覆盖,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关键应用完成布局,通信保障保底可靠,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地积极创新信息化应用模式,探索出一些适合本地特点的成功实践,取得良好进展。
 
1
 
建强基础设施
 
“智慧应急”支撑根基不断夯实

 
根深才能叶茂,好车要有好道。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智慧应急”建设工作的基础。为此,应急管理部通过集中攻坚,采取创新技术和模式,建成了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三网融合的“一朵云”。国家煤矿安监局、消防救援局和部机关及部分省级应急管理部门的96个应用系统已上云部署。在应急管理系统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指挥信息网在一个月内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贯通,应急管理部门首次有了自己的“专用道”。云视频系统建立了部指挥中心与全国3656个点的视频直联通道,实现了技术跨越,发挥了重大作用。
 

 
安徽省在全国第一批完成指挥信息网建设和电子政务外网接入节点与市县区(功能园区)所有节点,打通了应急管理“国道”;采用云视频技术,完成该省与应急管理部、16个市、120个县区(功能园区)视频直通,实现了全省应急系统随时组会、随时接入,在今年的防汛救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建成了依托政务云的专属“应急云”、基于ipv6的应急指挥网、大数据能力和数据治理于一体的数据中心,解决了基础条件差、运维能力弱、数据分布散、系统部署难等一系列基础性难题。
 
广东省推进应急基础设施重心前移,部署1835台值班专用一体机、289台智能语音网关和智能数字传真网关等终端设备用于应急值班值守,在省市县镇四级部署1850套视频会商终端,利用应急“一键通”app在线指挥调度110万名应急责任人,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2
 
加强智能融合
 
监测预警水平持续提高

 
应急管理部全国灾害风险预警一张图采用“互联网+”灾害风险智能预警新模式,融合地方报送灾情信息、灾害信息员上报信息、互联网涉灾舆情及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灾情预警信息,实现了“一图观天下”。各地聚焦预警难点痛点,结合本区域灾害事故特点,探索形成了精准预警、实时预警、立体化预警和综合联动模式。
 

 
运用一体化智能融合调度系统视频连线气象部门,及时会商研判
 

 
工作人员安装便携式灾害监测设备,实现精准监测,服务抢险救援
 
——精准科学预警。围绕破解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难题,广东省不断提升短临预警能力,实现未来1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的预警信息预报到镇。在6月8日深夜至9日凌晨,该省应急指挥中心研判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强降雨可能引发重大灾害,及时向该镇发出了短临预警,镇村干部在泥石流发生前坚决果断转移迎咀村的55名群众,成功避免了一起群死群伤灾难的发生。广东今年以来共发布短时临近强降雨天气预告通知304期,地质灾害预警通知69期,预警信息达380万余条,为全省自然灾害防御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因灾死亡人数同比下降73%。
 
——实时监测预警。在安全生产方面,广东省汇聚接入全省121家一、二级重大危险源感知数据、视频数据和倾斜摄影数据及1307家三、四级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危化品生产企业监测预警信息,实现危化品重大危险源风险监测预警全覆盖,同时对全省61家非煤矿山尾矿库实现监测预警感知网络全覆盖。山东省持续深化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应用,通过自动研判企业风险等级,分级推送预警信息,督促企业消除隐患、管控风险。系统运行一年多来,全省企业报警次数、监管部门发送风险预警次数分别下降76.8%、82.3%。
 
——全面立体预警。在森林防灭火方面,山东省充分运用火情预警系统、森林防火三维电子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卫星遥感、铁塔瞭望、无人机巡查、热成像等,每10分钟扫描一次全省火点情况,构筑“空地一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为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联动预警。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深圳每年产生超过1亿立方米的建筑废弃物。如此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要实现“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跟踪管理难度很大,也极易因处置不当产生安全隐患。基于这些情况,“深圳市建筑废弃物智慧监管系统”应运而生,对全市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中转、回填、消纳等过程进行全流程、全天候、可视化智慧监管,覆盖建筑、交通、水务领域2300个建设工地、14986台泥头车、619处消纳场所,有序高效处理建筑废弃物。
 
这一系统仅仅是深圳市监测预警应用的一个缩影。该市将安委会成员单位建设的边坡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地铁外界入侵监测预警等系统联通集成,让业务流和数据流充分融合碰撞,实现全网智能化监测预警。
 
3
 
强化数据汇聚
 
“智慧应急”数据基石不断筑牢

 
据介绍,应急管理部数据治理系统汇聚了自然资源、交通、水利、气象、电信等外部信息和全国各地感知数据、基础数据等超过60亿条,数据总量81t,比去年增加了100倍,比前年增加了400倍,累计为全国提供调用服务超过5000万次。
 
今年汛期,应急管理部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建设的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汇聚了4849个仓库的5700多万件应急物资信息,对接了1200多家应急物资生产企业信息和实时仓储、供应链等信息,实现对物资调度全流程跟踪溯源。
 
应急管理部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egis)具有覆盖全国、坐标统一、资源丰富、高清高分辨率的底图,形成了30大类107小类专题数据,融合了百度兴趣点(poi)、实时路况、街景数据和谷歌、高德、腾讯等主流互联网地图服务,支撑53个业务系统运行,为22个省级应急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此外,围绕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应急管理部建成的“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部本级全部17个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办理,汇聚政务服务数据1.37亿条,监管数据3.67亿条。
 
地方数据治理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湖北省建成了一体化数据中心,利用前置机、库表交换、数据接口等方式接入316家高危行业企业风险感知数据,采集自然灾害基础信息435万余条,实时数据2.88亿余条。通过大力推进感知网络建设和业务系统深度应用,获取结构化数据96g,日增700m,非结构化数据24t,日增300g,逐步形成应急管理数据库。
 
山东省加强涉灾涉险部门系统互联互通,接入气象、水利、地震、防火、地质等21个专业信息系统和110余万处视频监控,初步满足会商研判和决策指挥调度等实战需求。
 
广东省依托广东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加强信息化运营管理,完成大数据能力和服务平台构建。截至9月底,该平台库存结构化数据1.4亿条,总计1500gb;实时监测数据9亿条,总计2.5tb;数据治理共享机制逐步完善。
 
南京市积极探索网格化数据采集,依托市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和二维码系列标准地址库,全市数据变得更加鲜活,在全市1.2万个综合网格上叠加1780个“应急格”、2.2万个“安监格”,应用“网格化应急管理终端”开展城市风险源普查辨识建档和监管责任厘清确认组网行动,给城市风险源“上户口”,形成精细化应急管理数据库。
 
4
 
深化科技赋能
 
大数据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应急管理部建成的应急指挥“一张图”,具备突发事件管理、灾情分析、信息综合、指挥调度四大功能145个子模块,在多起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利用应急大数据系统“千里眼”直通现场,实现远程科学调度
 
今年以来,依托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数据资源,利用位置大数据、超算能力和人群预警模型等技术,对大震大灾后受灾人口数量、人群画像、人员转移等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初步实现了精准救援。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汛期紧急转移安置人员、转移区域、巡堤查险人员、救援力量等开展多维度分析。8月21日,大数据分析出四川省紧急转移24.16万人,重庆市紧急转移15.52万人,与上报的四川、重庆转移人数基本吻合;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和图像识别技术,对受灾区域淹没房屋、受灾农作物面积等进行自动分析,系统自动识别江西永修三角乡受淹房屋4436栋,误差率小于6%。系统识别淹没耕地56100亩,误差率小于3.5%;利用大数据平台文字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对2019年的21份检查报告与87起危化事故报告进行处理分析,形成了《决策参考》报告。
 
各地不断向科技信息化要效能。安徽省利用大数据、物联感知、倾斜摄影3d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风险矩阵模型,定点、定向、定区域对企业固有风险和动态风险进行有效结合和自动分级预警,督促企业及时响应,通过让数据跑起来、风险看得见,实现重大安全风险闭环管理。该省通过多源数据汇聚、灾害事故场景耦合分析,以及“6+n”模式下的综合协同调度指挥能力建设,形成应急管理“智慧大脑”。今年汛期,安徽省全力推进应急资源平台应用试点建设,全省9个省级、12个市级、51个县级应急物资储存点全部实战化应用。该系统为汛期救援力量调配、人员物资转移、受灾情况核查、灾后重建评估等提供了大数据支撑保障。
 
得益于“智慧应急”探索实践,山东省依托应急指挥系统,提升了整体应急和大数据支撑能力,在今年汛期确保了全省安全度汛,指挥处置灾害事故64起,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偏多近三成的情况下,山东省通过大数据分析决策,实现全省大中型水库、重要湖泊、骨干河道无一出险,无一人因洪涝灾害伤亡。
 
今年疫情汛情期间,湖北省利用危化品、工贸、非煤矿山风险智能监测和防汛抗旱态势分析系统,强化大数据分析,开展网上监管和形势研判3000余人次,确保了疫情无事故、汛期无大灾。
 
南京市引入“分享经济”理念,云端汇聚救援专家队伍、物资装备、先进技术等政府社会资源,与应急管理各种场景需求实现智能匹配、交互利用,实现在线实时组织专家“同框会诊”,专家可以挂牌“坐诊”“出诊”,企业用户可以像在淘宝网上选商品一样便捷地享受专家服务。目前,“金陵应急宝”内置应急场景32类,入驻各类专家1400余人,应急救援队伍213支,各类资源超过13.6万项,实战化应用1800余次。
 
5
 
注重协同创新
 
救援实战能力明显提高

 
聚焦“三断”极端条件下的通信保障问题,应急管理部研究集成卫星通信、北斗短报文、短波、超短波、公网等多种手段,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土洋结合、分层保底的前突通信力量,在四川等复杂地形开展了实战拉练验证,基本解决了大震大灾情况下“人进不去、信息传不出”的实战难题。完成了翼龙大型无人机空中中继平台测试,建立公专结合、宽窄融合的空中通信中枢,与军方建立了跨战区无人机空域协调机制,应急通信核心能力已经形成。在四川组织开展了无人机群灭火作战测试,为尽早发现并及时扑救悬崖、陡坡、深谷等特殊部位的火点烟点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向着无人智能救援迈出关键一步。
 
各地不断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山东省以省级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搭建全省综合指挥体系,纵向贯通应急管理部和市县应急指挥中心,横向连接16个主要涉灾部门,实现全省一体化指挥调度,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凝聚全灾种应对合力。在实战中,该省已指挥处置灾害事故64起,预警应对极端天气过程26次,成功防范沂河1960年以来、沭河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洪峰,确保了工程无大险、人员无伤亡。
 
广东省构建“通信枢纽、现场指挥、伴随保障”三位一体的现场指挥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组建准军事化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常备常练,通过前置应急通信小分队,彻底解决“断路、断电、断网”“三断”极端灾害情况下“看不见、听不到、连不通”问题,在今年汛期应对近15年来最强龙舟水和台风“鹦鹉”“海高斯”等防御处置中收到实效。
 
湖北省不断加强救援现场的信息互联,将消防、部队、测绘、公安等部门的现场通信和数据采集系统打通,实现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和统一调度,有力支撑保障了今年防汛救灾工作。
 
南京市不断打造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专群结合的应急可视资源体系,搭建“南京应急直播平台”,实现重大灾害(难)现场第一时间向领导、专家手机端实时直播。系统上线运行以来,支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应急救援演练3000余场次,为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信息化支撑,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
 

 
应急通信车连接专网、卫星,保障现场通信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实施“智慧应急”建设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智慧应急”是一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工程,要按照“抓住痛点、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服务实战、树立典型、打造特色”的思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智慧应急”建设在各地开花结果,进而提升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应急通信、监管执法、指挥决策、应急救援、社会动员能力,打造全国“智慧应急”典范,以信息化促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互联网

更多精彩资讯,可关注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是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环境部政策,顺应环保行业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供需两端打破交流壁垒而打造的一个全面、高端、智能的商贸技术对接交流平台!2024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将于6月3-5日上海 | 国家会展中心(虹桥)盛大开幕。2024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将继续扩大品牌优势,并联动上海国际水处理展、上海国际环保展等多展资源,打通工业、市政、环保三大领域,展示面积达15,000平米,预计将吸引400多家品牌企业参展,全面展示环境监测检测设备、过程控制及检验检测仪器仪表、智慧水务管理技术及系统、智慧物联系统、实验室分析设备、节能监测/计量仪表、第三方环境服务、智慧水文水利监测设备等前沿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为来自石油、化工、制药、电力能源、锂电等终端以及工程公司、检测机构、监测站、市政单位、水务集团、供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领域的25,000多名专业观众打造一站式采购交流平台。

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推荐展会

上海国际水展
ECG
泵阀展
节能装备